中国教育报创刊于1983年,由教育部主管,是国内唯一一份国家级教育日报。秉承“方向性引领、专业化服务”办报宗旨,全面、准确、及时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传播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
今天的中国教育报已经是涵盖报、网、端、微,拥有强国号、新华号、人民号、头条号、抖音号等众多第三方平台账号,24小时流淌于互联网之上的全天候中国教育报,综合覆盖用户超8000万,是原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全国百强报刊”。
中国教育报培养了众多名编辑、名记者、名评论员,在全国设有30个记者站,建立起了快速联动、迅捷高效的新闻采编运行与管理机制。
中国教育报始终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评定的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奖;获评中国报业协会颁授的“‘十三五’中国报业媒体融合示范单位”奖;《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青少年的精神依靠》《“万里边疆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分获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文字评论”“融合创新”三等奖。
(1)把学习宣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刊发多组系列评论、理论专栏文章和新闻报道,推动教育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制定《中国教育报刊社党委关于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实施细则》,牢固树立导向意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案例:2020年12月29日,中国教育报推出“牢记的嘱托”主题特刊,反映一年来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牢记嘱托,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生动实践。
(2)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报、网、端、微全媒体传播,全力做好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全国两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等一系列重大报道;持续、全面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主动做好教育重大政策的宣传解读和各地贯彻落实的经验报道。
案例:两会期间,特别策划推出两会特刊“驻村书记对话代表委员融媒云访谈”,6期连线对话视频报道,在学习强国、人民号、抖音、快手上传播,点击量超过2100万。
(3)从1月23日起即启动全天候中国教育报抗疫宣传报道,报网端微持续4个月无休,先后策划推出“众志成城 同舟共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特别报道”“战疫中的高校力量”“战疫教育人”等栏目,刊发抗疫报道近700篇。
(4)将做好2020年脱贫攻坚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作为一项贯穿全年的政治任务来抓。先后推出“沿着的足迹 宣讲行送教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三区三州教育行”融媒体报道等重要栏目,报纸刊发各类脱贫攻坚报道总计389篇。
(1)凡有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必配发系列评论和深度报道,引导教育舆论。比如,针对高职连续扩招政策,推出《高职扩招200万威客电竞,如何接招落地》等报道,为引领教育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
(2)加强重大典型报道,通过典型引领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新闻版开设重大典型报道栏目“教改先锋”,推出各地在教育改革中涌现出来的重大典型经验,先后在一版头条推出山东省寿光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系列报道、湖南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典型经验等。
新闻一版开设“曝光台”栏目,对违背教育规律的事件进行曝光。通过评论版利用言论发声,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批评监督,弘扬社会正气。如评论版刊发的《革除“长城上刻字式”陋习》。
积极做好面向海外中国留学生的传播,努力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好中国教育好声音。疫情期间,先后推出《跨越大洋的牵挂》《所有爱的接力 只愿祖国安好》等报道。
目前,中国教育报已从传统的一张报纸,发展成为拥有报、网、端、微、屏等多种载体、综合覆盖用户超8000万的教育新闻宣传全媒体矩阵,基本形成“统一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个性推荐、融合传播”的全媒体格局。
2020年,“全天候中国教育报”总流量近20亿,10万+报道2482篇,传播力、服务力大幅提升。
聚力高质量发展,深化优质原创内容生产。不断扩大优质内容产能,把正能量与大流量结合起来,用心用情制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图文音视频内容,打造更多师生喜爱威客电竞、刷屏热传的原创报道。
举例:2020年,策划推出“三区三州教育行”大型融媒体报道,40多名记者分9路赴“三区三州”,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及31个县市区81所学校,发表文字报道26篇、视频报道29条,总流量近3700万。
2020年,继续推动“智融平台”软硬件支撑配套和迭代升级建设。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通过多个子平台子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优化“舆、策、采、编、发、传、评”七位一体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流程,加强采编平台的信息聚合能力和传播力分析能力,实现了大数据支撑新闻生产和传播的目标。中央编辑部常态运行,实现统人、统事、统流程、统资源、统内容“五统筹”,实行全员、全网、全渠道、全平台、全流程、全天候的“六全”工作机制。报网端微采编一体化统筹指挥,优化新闻生产流程,形成集约高效全媒体传播体系。
数据中心积极主动围绕教育公共政策、大学生就业、未成年人保护、教师权益维护等,及时为教育部司局、各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政策信息。
全年制作《教育改革情报》150期,根据舆情动态和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制作智库分析报告25份。进行区域调研和入校指导,策划组织教育研讨交流活动10余次。
发起“阳光校园守护计划”,免费为30所学校发放校园防疫物资;“福袋”温暖乡村教育活动为甘肃、贵州、河北、西藏等地91所偏远小规模学校捐赠服装2.5万多件,总价值约588万元。
刊发抗疫公益广告4次,刊发“保护眼睛、预防近视”广告1次。全媒体传播平台发布主题公益广告103条,总流量近1200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疫情期间,好老师平台策划《给教师的治愈系读书课》《给老师和家长的战“疫”公开课》公益课程,近6万人次收听,获得用户好评。
2020年下半年,中国教育报刊社“宣讲行送教行”活动走进河北青龙、威县,福建三明,江西武宁,贵州沿河,广西融水,甘肃镇远等7个贫困县(市),送去专家报告、示范公开课和教学辅导报告等。
中国教育报持续并重点关注脱贫攻坚、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实践以及教师“减负”、教育惩戒权、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留守儿童等话题,策划采写了大量新闻报道,精心组织了一批有分量的专业分析报道。
新冠疫情来袭,中国教育报在现场采访受限情况下,积极调动本部、记者站、通讯员等力量展开报道,先后刊发抗疫报道近700篇。在南方雨灾相关报道中注重体现人文关怀,不渲染悲情,传递温暖的力量。
在脱贫攻坚报道中,注重从基层和人物的视角展开报道,校长周刊、文化周末等专周刊通过对基层教育人的描写刻画、故事分享,凸显人文精神。
依托报网端微等不同介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特色文化活动,不断加强主流价值对公众精神世界的引领,自觉担负起主流媒体知识普及、社会教育、文化传承的责任。
开展“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的10堂公益读书课”、书香校园、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盘点推选、教师节大型线上歌会、校长大会等文化品牌活动。
将每周推出的文化周末、家庭教育周刊,作为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阵地,传承好家风等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清明、端午、春节等传统节日或节气,报网端微以图文形式传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结合行业特色,利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等重要节点,通过特刊等方式突出报道,反映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最新成果和科技界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强化新闻生产管理,确保出版刊播绝对安全。倡导政治家办报,将“四个意识”贯穿到舆、策、采、编、发、传、评等工作全过程中,定期自我核查,2020年未发生原则性错误和重大工作质量问题。
完善安全刊播制度,健全全媒体采编规范、报道流程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新闻版夜班工作流程、版式规范要求等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媒体工作规范。在全媒体范围内持续完善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把关前置,及时堵住具有重大潜在风险的稿件。如制定了《部门风险点双核查表》《版面编校质量管理及差错处理办法》,“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编校管理”专题等。
建立应急预案等,把安全生产的防范工作前置,定期专项安全检查;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流程,网端微负责人签署信息安全承诺书,明确任务分工和处置流程,确保应急处理责任到人。
严格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持续开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等内容学习,制定《中国教育报刊社采编人员职业规范》和《中国教育报刊社关于增强“四力”落实“一线规则”实施办法》,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践行“四力”;要求记者所有采访活动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切实防范和制止虚假新闻。全年未刊发虚假新闻。
坚决杜绝有偿新闻行为,严格执行《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和治理有偿新闻规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坚决低俗、庸俗、媚俗现象,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报道的底色,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高度尊重原创和版权保护工作,加强采编人员版权意识,自觉侵权行为。在转载、使用其他媒体作品、图片时,准确标注原创来源。
坚持维护公序良俗,致力弘扬社会正气,讴歌美好心灵。报道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宣传模范人物,传播正能量。
严格遵守新闻采访规范,记者采访主动出示国家统一核发的新闻记者证。执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要求,对申领记者证人员资格进行严格审核,并在报纸和所属网站上进行公示。设立举报电话,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并及时予以回应。
维护采编人员合法权利,积极为从事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加强安全教育工作,增强采编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全年无采编人员受侵害行为。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签署、续签、变更劳动合同,无劳动合同引发的纠纷。及时、足额支付员工薪酬、缴纳“五险一金”,保障员工福利待遇。安排定期体检,本着应休尽休的原则保障员工各类假期休假权利。
及时为符合申领条件采编人员办理申领新闻记者证,每年为持证员工办理年检手续,及时收回离职、退休等采编人员的新闻记者证,确保采编队伍持证情况线名员工持有新闻记者证,年检过程中未发生违规情况。
强化政治素质、业务技能等各类培训,做好采编人员培养培训工作。通过总编辑带队调研采访、主持重点栏目、重大主题报道等,让年轻同志在采编一线真刀真枪练。青年编辑记者理论学习小组、青年采编人员培养导师制常态化运行,围绕时政、教育政策、专业话题等进行研讨,提升理论文化和业务水平。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网信威客电竞、新闻出版等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加强经营人员关于媒体法律法规、文件培训学习。
严格实行采编人员和经营人员两分开制度,严禁采编人员从事有偿新闻、广告、发行等经营活动,杜绝经营人员参与或干预新闻采编工作,不断提升经营管理规范化水平。建立专业化经营团队,提高经营管理效能,强化程序和规则意识,坚持广告、发行教育新闻、产品和活动等经营工作导向正确,有效防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
严格落实广告法要求,不断完善修订《中国教育报版面广告业务流程与管理》等制度,杜绝虚假、违法违规广告,坚守“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这是中国教育报首次提交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20年,中国教育报严格履行舆论引导与社会责任,把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扎实做好“战疫”和“脱贫”两大主题新闻宣传工作,议题设置能力稳步提升,原创精品不断涌现,社会评价客观积极。
2020年,中国教育报认真履行媒体职责,未被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组织作出行政处理、通报批评,但仍存在以下不足需要改进。
改进方向:顺应教育形势发展变化调整报、网、端、微内容布局,转变生产方式,整合各方资源,借力各种媒介和渠道实现多元传播,做大品牌影响,在专业化内容生产、平台化生态圈层、品牌化推广提升、产品化解决方案等方面,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新形态,构建全介质、全渠道、全天候深度融合传媒体系。
改进方向:围绕教育综合改革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发现和挖掘好的新闻线索,扎实做好重大典型经验报道,发挥其在推进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改进方向:加大培训力度,创设条件在采编一线锻炼队伍,打造有利于全媒体人才成长的环境。